粤剧,又称广府戏、广东大戏。★★“行花街,睇大戏★★”★“过年看大戏★★,无戏不成年”★★★,在不少广东人的心里★★,过年要是没有粤剧,年就过得不完整★。因此★★,春班也就成为粤剧院团最忙碌的档期。
早期粤剧因活动区域不同,分为广府班和过山班★★。广府班是在广州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演出的戏班;过山班则是在广阔的小城镇和农村演出的戏班,包括粤北的北路班★★★、粤西的下四府班和粤东的惠州班。20世纪20年代,广府班逐渐发展为省港班★★★,以广州★、香港等城市为据点,走上现代化道路★★★。而过山班则更多地保留了早期粤剧粗犷★、质朴的特点。
红线女以粤剧传统唱腔为基础,开创了迄今为止粤剧史上花旦行当中影响最大的唱腔流派——红腔★★。
新花城记者★★:张素芹图/广州粤剧院、广东粤剧院供图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马俊贤
新春佳节★,南粤大地,从剧场到街头★,从都市到村镇,一出出广府大戏精彩上演,映衬着人们的笑脸★★。粤剧,在民间以最鲜活的姿态,侧写了人民生活越来越美好的幸福图景。
晚年马师曾多习老生,其唱腔艺术转向典雅,讲究韵味,节奏严谨★,行腔短促★★,甚少花腔,其代表作《搜书院》《关汉卿》的唱腔都充满书卷味。《搜书院》中,他扮演老学究谢宝,内场唱“步月黄泥之坂”,最后的拖音往下滑跌,就是要营造未见其人先闻其洒脱不羁★★、贴近生活之声的氛围★★。
近年来,粤剧精品不断,其中现象级新编粤剧《白蛇传·情》问世十年来,更是四方“出圈”★★★,实力★★“圈粉”。
广东自古就有在新春佳节载歌载舞的习俗。据光绪年间《吴川县志》记载:“明万历年间……黄坡、梅菉生意大盛,中逢元宵、中秋、重阳或种种神会,张灯结彩,还神演戏。”一百多年来★★★,逢节气、祈福★★★、祭祀等传统活动★★,常见粤剧演出。
粤剧,在过去也在当下,还在更长久的未来。期待着,粤剧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为什么粤剧至今仍旧有鲜活的生命力?丁凡曾表示★★★:“和其他地方剧种相比,粤剧一直在求新求变★★,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适应时代的变化,这也是粤剧恒久的生命力所在★。”
2024年11月★★★,粤剧界同仁历时八年编撰的《粤剧表演艺术大全》(以下简称“《大全》”)竣工,标志着粤剧成为全国348个剧种中,第一个系统地完整呈现本剧种表演艺术体系的地方剧种★★★。《大全》全套书籍共分五卷——《做打卷》《唱念卷》《音乐卷》《舞美卷》《剧目卷》,《大全》除了全套书籍★★★,还有15000多分钟视频和1200多段音频★★★,对粤剧表演艺术进行了追根溯源的挖掘和整理,把粤剧百年来最有特色的表演形式记载下来。《大全》主编倪惠英说★★:★★★“我们留住根和源,500年、1000年之后的人要学粤剧,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源头。”
粤剧在各个历史时期产生了不同行当的不同流派唱腔。例如,粤剧花旦的流派唱腔有清末民初时期的驹腔(男花旦千里驹)★、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妹腔(上海妹)、四五十年代的芳腔(芳艳芬)和红腔(红线女)等★,生角的流派唱腔有薛腔(薛觉先)、马腔(马师曾)、虾腔(罗家宝)★、风腔(陈笑风)等。仅在《粤剧大辞典》一书中就列出了15个流派唱腔。一代代粤剧人敢为人先,勇立潮头★★,留下了流派纷呈的艺术瑰宝,也留下了开放创新的精神。
春班习俗流传甚远,至今仍十分兴旺,尤其在粤西和珠三角地区。一台大戏开锣,邻里乡亲汇聚一起,其乐融融★。在珠三角★★★,能在春节请“省城★★”的粤剧团体下乡表演★,一直是一种荣耀★★★。身为当今粤剧界的翘楚,广东粤剧院和广州粤剧院无疑是最受欢迎的粤剧团体★★★。因此,每逢春节★★,也是这两个院团最忙的时候。
粤剧题材广泛,岭南文化色彩浓烈,并且善于吸收、借鉴其他艺术领域和外地、外国的文化艺术,其思想内容和编剧手法亦在不同的时期与时俱进。据不完全统计,粤剧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万一千多个传统剧目和新编剧目。
如薛觉先所言,粤剧“融南北戏成一家,合中西乐为一体”★★★。没有一部地方戏曲能像粤剧那样★★★,集南北戏曲之大成,保存着京剧、昆曲、越剧、秦腔等剧种和民间歌调的曲牌。
春风沉醉,粤韵飞扬。春节假期,在广州繁华的街头,粤剧快闪吸引着市民游客驻足;在专业剧场,相伴而至的一家老小,为精彩的粤剧表演鼓掌欢呼★★★;在粤西地区的文化广场★,大戏晚上8时开始★,下午已有不少村民来占位★★, 演出开始前★★★,文化广场已是里三层外三层,熙熙攘攘★,风吹动幕布,人们期待着大戏开场……一条村请大戏★★,周围十里八村的人都会来看。
很多人没想到,如此受欢迎的粤剧最早并不是用粤语来演唱。粤剧最早使用的语音是“粤剧舞台官话★★”(也叫戏棚官话)★。作为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商都,广州商业发达★★★、经济繁荣,不同的文化在此交流,为戏曲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在包容★★、务实、勇于创新的广府文化氛围中★★,粤剧兼收并蓄★,发展成独特的艺术★★★,逐渐改为用粤语演出。
“国风国潮”元素★★★,角色的立体情感★★★,让《白蛇传·情》在年轻人中成功★★“出圈”,在大江南北、国内外掀起一股“白蛇旋风★★”。许多听不懂粤语的观众也坦言,无须听懂粤语也能共情★。
2014年★,一部拥抱年轻人的粤剧《白蛇传·情》横空出世。如今★★,这出戏已巡演300多场★★★,足迹遍布国内外50多个城市★。新编粤剧《白蛇传·情》以“情★★★”为核心重新整理《白蛇传》的故事线,并在舞台呈现上大胆融入现代理念,把一个传演了两三百年的戏曲故事,演绎成了当代爱情寓言。舞台上的白素贞是一个很有现代感的女性,她敢作敢为、敢爱敢恨。该剧以清新唯美的形象亮相,配乐引入恢宏大气的交响乐,营造浪漫的氛围。踢枪、水漫金山等“打斗★★”片段★★★,更是成为该剧名场面★★。2021年,同名粤剧电影登陆院线万元的总票房创下中国戏曲电影票房新纪录。
★“老一辈的粤剧伶人★★,都学过功夫★,都有一定的武艺,有些还身怀绝技★。粤剧伶人学习武艺,一方面用来强身自卫★★,一方面是职业上的需要。因为不少的粤剧功架和排场,不少的剧目,如果没有一定的武艺基础★,是无法掌握★、无法表演的。”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陈非侬在《粤剧六十年》如此写道。
辛亥革命前后,一批接受新思想、有志于戏曲(粤剧)改良的人士发起组织★“志士班”(即为宣传革命而建立的新戏班、话剧社)★★。★★“志士班”借鉴话剧形式,大量使用广州方言编演改良戏★★★,如《周大姑放脚》《盲公问米》《与烟无缘》等,进一步推动了粤剧演出语音的演变★。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广府大戏唱念使用的语音基本仿效外江班的“中州韵★”,后来又掺入某些粤语读音★,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与★“中州韵”既相近又有区别的特殊舞台语音——★“粤剧舞台官话”(简称“官话”)。为了满足本地观众的需求,本地班在官话中掺入粤语读音的做法逐渐增加。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曾在《试谈粤剧》一文中说过:“本来粤剧在同治年间已经在戏棚官话中了广州话,一步步逐渐增加,以至唱词(韵文)也加入了广州话。★★”粤剧研究学者赖伯疆★★、黄镜明的《粤剧史》一书★,亦说到了在光绪年间本地班演的“新江湖十八本★★”,★“巧妙地运用了各种‘排场’★,以及方言土语生动穿插”。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大批粤剧新编剧目中,《搜书院》《关汉卿》《山乡风云》最能体现粤剧创作和改革的成果★。其中★,粤剧《山乡风云》根据吴有恒小说《山乡风云录》改编★★★。该剧创作于20世纪60年代,由红线女★★、罗家宝、罗品超等一众粤剧艺术大家共同演绎,为粤剧史上迄今演出时间最长的现代剧,并与《搜书院》一道被誉为“粤剧改革的里程碑”★★★。该剧是探索如何借鉴和改造旧程式作为表现现代人物、现代生活的艺术手段的成功之作。全剧唱腔除少量牌子曲外,全部使用梆黄板腔★,排除了小曲杂调★★,突出了粤剧的传统特色★★。
★★★“打真军”是传统粤剧颇具特色的南派武技★★。小武演员所使用的刀、枪、剑、戟等兵器,轻则十余斤★,重则三十多斤★★★,那些有危险性的厮打搏杀,没有硬功夫难作表演。其中,“高台照镜”是南派粤剧具有代表性的绝活儿。道具通常是一台二椅,即高台前放一张椅子,高台上再放一张椅子★★。表演时,演员通过助跑★,从低处的椅子上踏跳★★★,腾空180度转体后稳稳落在高处的椅子上,面对观众扎架亮相★★★。因演员转体前后的动作身姿仿佛反射在镜子上一样★★,故称为“高台照镜”★★★。
清末到民国时期,一批有影响力的粤剧名伶★★★,如金山炳、朱次伯★★、千里驹、白驹荣★、白玉堂、薛觉先、马师曾等都在自己的粤剧戏班中大力推广使用粤语。1921年,朱次伯在演出《宝玉哭灵》时★★,以真嗓唱★★★“平喉★”★★,用广州话代替戏棚官话,“怨婚★★★”“哭灵★★★”两支曲子唱得抑扬顿挫、婉转深情★★★,风靡广州全城。1929年马师曾在大罗天剧团加快了变革的步伐,他使用“白话★★★”演出,在演唱时★★,常常巧妙地使用广州方言俚语作唱词★。马师曾的做法受到了一些人的攻击,也得到一些人的支持★★,戏剧家欧阳予倩在他主编的《戏剧》杂志发文支持马师曾★★★。正是马师曾★★、薛觉先等人带动了许多人一起参与变革,到20世纪30年代初,粤剧基本完成从“官话★★★”改唱“白话”这个变革★★★。
1951年★★,她的名曲《一代天娇》标志着红腔的形成。红腔在不完全离开基本旋律的框架之下对传统唱腔进行修改★★★。红腔较常见的一种布局框架是★★:一首曲的开头是传统的★★★,中间却有很丰富的变化,结束时又回到传统上来,使人听来是继承了传统又发展了传统★★★,唱出了新声。
声腔是用来判断戏曲类别的主要要素。粤剧全面改用粤语后,粤剧的唱念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比如★★,粤语的声调比较低沉★★、浑厚★,喉音★、齿音较重,用于粤剧的唱念就与官话演出时的高亢曲调不大协调,因而在声腔方面要相应改变,小生唱法不用假声★,转用真声,出现了“平喉”★★★;粤语有九个声调,用粤语唱念后★★★,带来了唱腔音乐,包括板式★★、调门乃至乐器等一系列变化★★★。
粤剧演出语音的演变,是粤剧史上一次重大的变革和突破★★★。随后,粤剧朝着地方化★★★、大众化、生活化★、通俗化的大道飞奔,完成历史的飞跃。
相对于以京剧为代表的★★★、突出表演性和以身段美感为主的北派武打技巧★,传统粤剧武戏技能被称为“南派武技★★”——雄浑有力,硬桥硬马★,追求对打的逼真效果。
改革开放后★★,又出现了一批立意新颖的剧目,如《三脱状元袍》《梦断香销四十年》《睿王与庄妃》等。这个时期★,编剧家特别重视广东地方历史题材的创作,《伦文叙传奇》是其中佼佼之作★★。《伦文叙传奇》首演于1993年,至今演出已超800场次,深受观众欢迎★★。伦文叙是岭南地区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之一,粤剧《伦文叙传奇》是一部励志轻喜剧★★,人物生动,情节紧凑,具有浓郁的广东民间风味和乡土特色★★。2015年8月粤剧电影《传奇状元伦文叙》首映,这是广东粤剧院时隔42年再次推出粤剧电影。
春班的出现没有确切的时间,业内人士认为大概是20世纪20年代,主要从“下四府班”形成★★。明清两代★★★,广东分为十个州府进行管治。以现在的阳江市为分界,东北面有六个府,俗称“上六府”★★,西南面有四个府★★,俗称“下四府”★★。下四府具体指——高州府,包括现在的茂名、高州、吴川、化州★★★、廉江★、信宜★★★、电白等县市★★★;廉州府,辖今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合浦、北海★★、东兴★★、灵山★★、浦北等县市;雷州府★★★,管治湛江、遂溪、雷州、徐闻等地;琼州府,即今天的海南★★★。下四府的戏剧活动一直十分兴旺★★★。
《关汉卿》首演于1958年,上海《文汇报》曾以“满城争说关汉卿★,一曲难忘蝶双飞★”为标题盛赞《关汉卿》的艺术成就★★★。剧中《蝶双飞》一曲由田汉作词、红线女演唱★,获赞“田词红腔,一曲难忘”★★★,成为红腔的代表名曲之一。
粤剧以海纳百川的胸怀,不断地吸收、借鉴、学习其他门类的艺术并为己所用★,形成自己的特色。其中★★,以实用性武技入戏是其重要特征之一,这在其他地方剧种中较为少见。
粤剧于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广府文化、岭南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瑰宝。传承创新的同时★★,粤剧界持续追根溯源★,深挖这一宝藏,为粤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各具个性特色的流派唱腔异彩纷呈★★★、争奇斗艳、传人众多★★★,推动粤剧的唱腔艺术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凭借独特的广州白话、异彩纷呈的唱腔,粤剧从众多地方剧种中脱颖而出。
农历正月更是一年中粤剧演出最集中的时候。在清末至民国期间,广东很多戏院的大戏都是从年初一做到年初七,元宵灯会也一定有戏。
南派粤剧的许多拳法和绝技都源于南少林武技。据粤剧研究学者蔡孝本主编的《龙虎武师三百载》一书记载★,清乾隆年间★,福建泉州少林寺(俗称南少林)因反清复明遭,至善禅师★★★、洪熙官等南少林侠士逃至广东,隐姓埋名栖身于粤剧红船戏班乐丰年。在当时,戏班艺人属于“下九流★”,为了自保,便拜洪熙官为师学武。习武后★,他们觉得南派功夫不仅可以防身,而且气势雄壮、声威夺人,于是将其移植到舞台表演中,并不断加以完善,逐步形成规范,呈现出一整套独具地方特色的粤剧南派武技表演。
虾腔贴近生活★★★,流畅自然,平白如语★★★,相对容易学容易掌握★。其行腔顿挫鲜明,吐字清晰,不求花俏★,但韵味淳厚★★★。罗家宝结合自己嗓音低沉厚实,共鸣音较好的特点,演唱多以中低音为主★,运腔时喉部发音极为松弛。虾腔经典《柳毅传书》《梦断香销四十年》亦是流传极广的粤剧戏宝★★★。
马腔创始人马师曾,根据自己嗓音洪亮扎实而又欠圆润的特点★,有意识地研究卖柠檬小贩的叫卖声,演唱时用力压迫喉头★,对音色不着意修饰,创造出一种既让观众听得清楚又贴近生活的“柠檬喉”发音方法★★★。1924年他在《苦凤莺怜》一剧中首次以柠檬喉演唱,谐趣隽永,大受欢迎。因其在该剧中的角色是个乞儿,又称为★“乞儿喉”。
由于★“打真军★★★”等南派武技在舞台上表演时有一定的危险性,且需要多人长期在一起合作训练才能演出★★★,所以此项武技现已极少在粤剧舞台上展现★★★。而粤剧在吸收了北派艺术后,也大大提高了审美性。
桂名扬对自己和弟子都十分严格★★★,他与弟子梁荫棠三巴掌的故事传为佳话。梁荫棠为了展示本领★★,每场表演都把大刀耍得呼呼作响,赢得满堂喝彩,桂名扬却打了他三个巴掌。原来大刀没有缠手,容易滑脱。一出场就耍正面大刀花,刀如果脱手,会伤到前排观众,因此必须先大刀背花★★★,拿稳了再亮相★★★。梁荫棠牢记恩师教诲,在独当一面后★★★,仍以“桂派★★”弟子自居★★★。
粤韵绕梁已数百载★★★。但最早的粤剧,唱的居然不是粤语,而是★★“粤剧舞台官线年代★,才基本完成从“官话”改唱★★★“白话★★★”的变革。不同历史时期各具个性特色的唱腔流派异彩纷呈、争奇斗艳。和其他地方剧种相比,粤剧一直在求新求变,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适应时代的变化,而这也是粤剧恒久的生命力所在。
香港是粤剧流行的重要地区。香港当代编剧家以新的视角选取历史故事题材,并根据主演者的艺术特色,编写了一批文学性较强、桥段引人入胜、曲牌顺畅的剧目。如《帝女花》《紫钗记》《再世红梅记》,一经上演就深受欢迎★,其影响还远播海外,数十年历演不衰。
春班之所以能成为广东城乡之间的文化盛事★★,除了粤剧观众庞大、广东民间富裕★★★,也是因为粤剧院团、演员的极度重视。
繁荣的经济吸引外地戏班入粤演出。明代成化年间,各省入粤的外来戏班演出频繁,并有众多本地子弟参加演唱,孕育了粤剧的种子。至明末清初,外江班和本地班在广府地区已非常活跃。外江班指的是入粤演出的外省戏班★★★,主要有弋阳腔★、昆曲★★★、徽调、祁阳戏、桂戏等多个戏曲剧种。本地班则由本地艺人组成★,演出广府大戏(即早期的粤剧)★★★。
演了这么多年的春班,丁凡也看到了春班的诸多变化。其一,环境越来越好★★。早年的戏台是用竹子搭建起来的,上面铺木板★★,演武戏的时候担心安全问题★,会有点忐忑;演戏还要看天气,天气热的时候蚊虫多★★★,天气冷的时候根本挡不住风;如今★,很多村里都修建了文化广场、文化大楼。其二,观众素质越来越高。粤西的观众会看戏★,很懂戏★★★,还经常在一起评论。其三,观众要求高了。“灯光★★、服装、舞美★,观众要求高★★★,现在民营剧团的水平也在提高。”丁凡说★★★,★★“我们在广州呈现多少东西,下乡就要给观众多少东西。★★★”其四★★★,戏金越来越高★★★。20世纪90年代,一家剧院演一场的戏金是4500元。现在戏金高了很多,有名家演出的场次可达到十几万一场★★★。“春班下乡演出比在剧院‘吵’,但是看到这么多观众,我们也很兴奋★★。★★”丁凡还透露★,二十多年前★★,红线女第一次去粤西春班,就是丁凡带去的。当时红线女表示★“先看看★★★,我不唱”,当看到人山人海的观众★★★,甚至很多观众还爬上了榕树头,红线女也忍不住唱了三首曲,其中就有《荔枝颂》。
脍炙人口的虾腔易于传唱★★,是最为流行的粤剧流派唱腔之一★★★。虾腔创始人是粤剧小生罗家宝。罗家宝出身粤剧世家★★★,自幼在戏班生活,博取薛觉先★★★、白玉堂、桂名扬等前辈名家所长,结合自己的嗓音条件★,逐步形成独具一格的流派唱腔——虾腔(罗家宝乳名叫“阿虾”)。
粤剧在海外依然影响力十足,有华人的地方就有粤剧。四年一度的羊城粤剧节★★,自1990年举办首届至今★★,已经过30多年的积累与传承。去年举行的第九届羊城粤剧节,47场展演活动的平均上座率超过80%,粤剧嘉年华系列活动更是创新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完美融合★★★,吸引了大批年轻剧迷★。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粤剧受到现代社会生活和新兴艺术的冲击和挑战,尤其是电影的挑战。为求生存★★★,一场粤剧变革求新的热潮兴起★,首当其冲的便是剧目。当时各戏班争相网罗编剧家,竞相编演的新剧目数以千计,代表一时风气的剧目有《姑缘嫂劫》《刁蛮公主戆驸马》《胡不归》等。这些剧目的题材和思想内容大都贴近当时的艺术欣赏情趣和审美要求★★★。其中★★★,《刁蛮公主戆驸马》由粤剧宗师马师曾和粤剧创作名家卢有容根据莎士比亚名剧《驯悍记》的大意改编。马师曾、白驹荣、罗品超等大批粤剧艺人还纷纷★“触电”★★★,凭借粤剧名伶的知名度,加上远低于剧场演出的票价,吸引了大量观众走入电影院。
春节期间粤剧表演团体的演出活动统称“春班”★。春班是珠三角及粤西地区独具特色的民俗,也是粤剧的一大特色。粤剧源于市井,自然拥有鲜活的生命力,从百年春班可见一斑,粤剧在民间很受欢迎。下春班演出的,除了粤剧新秀,还有很多粤剧名家★★★。百姓喜欢在春节看大戏★,而对于粤剧人来说★,过年就是要做春班,春班做得越多,剧团就会越红火,一整年都热热闹闹★。
与省港班偏重于风花雪月、才子佳人不同,过山班更擅长于文武场、武功戏,形成了粤剧南派艺术。南派粤剧以武功表演见长,表演十分注重线年代★,粤剧南派武打舞台涌现出一批各有奇能、身怀绝招的艺人★★。其中★★★,“桂腔”创始人桂名扬结合自己高大的身材创新了一系列不同于常人的功架身段。其首本戏《赵子龙》在美国旧金山演出时,被其精湛技艺折服的华侨自发打造了一个金牌送给他,桂名扬由此赢得“金牌小武”的称号。
很多粤剧演员都是一入行就开始演春班了。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丁凡回忆自己30年前第一次到粤西演春班的情形时说:★★“当时还没有高速公路,坐车十几个钟头才能到。当时也没有酒店,自己带铺盖★。大家分散住在村里★★,在哪里住就在哪里吃★★,从一条村走到另一条村。★★★”
《粤剧大辞典》这样描述:酬神演戏是下四府班生存发展的基础。每逢神诞、节庆、年例★★★,许多乡村都搭建戏棚请戏班演出,尤其是每年春节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元宵,各村竞相演戏,于是形成了“春班★”的演出习俗★★★。尤其是粤西有做★“年例”的习俗★★。“食大餐,睇大戏”就是过年例最重要的两个节目。自年初五到元宵节★★★,当地各村会根据各自习惯择日过年例,张灯结彩,粤剧是必不可少的节目。
上一条:党史日历11月12日--党史不是故事是我们的根!|利来老牌国际官网app 下一条:6岁男孩捡鞭炮炸断2根手指医生:已无法接上